大鼓的五行属什么?
鼓类在中国有多种,如大军鼓、堂鼓、大堂鼓、小军鼓、小堂鼓、板鼓、虎鼓、仓鼓、板头鼓、绛州鼓、八音鼓等。古代礼、乐、舞三位一体,军鼓与堂鼓从起源上说都是乐舞之器。八面威风的鼓乐盛行于唐朝,宫廷里有“坐部伎”、“立部伎”等鼓乐队和八音鼓。据史料记载,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教习宫女300人,演奏八音鼓,用以享太庙。唐玄宗李隆基时更有规模宏大的坐、立部伎。据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记载,立部伎有舞者180人,坐部伎有舞者30人,他们都是“宫女学戏弄者教成选去”,可见规模宏大。唐时大鼓流传到日本和东南亚,称为“唐鼓”。唐以后许多朝代仍盛行鼓乐,宋时发展出大鼓和大皮鼓。大皮鼓《宋史·乐志》作鼗鼙,皮鞔两头,故又曰双鼓,因径五寸,谓之小鼓”。大皮鼓为大鼓的改革型。后来各种大鼓、小鼓流传于民间。
在中国许多地区,各具特色的打击乐器,都在当地广为流行。比如在山西的绛州以及运城地区,当地人自有一种绛州鼓乐艺术,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。在河北沧州和河间一带,当地又盛产八音大鼓,八音大鼓是由明、清时期的老鼓改良加工制造的新颖乐器,因为鼓腔内有共鸣箱,敲击的时候就有铜、木、玉石、竹等八种乐器的音响效果,才有了“八音大鼓”这个新名称。在陕西的韩城以及山东等地,当地人还经常凑在一起打起欢快的腰鼓。各地的群众文化中,也都保存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鼓艺术。